陈华江教授,上海长征医院颈椎外科病区的主任,拥有近30年的从医生涯,曾接诊过众多危急的颈椎外伤患者。然而,他坦言,这是他首次遇到如此极端的情况。
目前这位患者的情况极其严重,几乎等同于被宣判了“死刑”。通过影像学检查,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颈椎发生了极为罕见的大范围离断性脱位,脊髓遭受了严重挫伤,并且关键的神经血管结构也出现了撕裂。
颈椎影像检查揭示患者罕见严重颈椎脱位
陈华江表示:“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,均未发现颈椎分离如此严重的病例,更不用说治疗后还能存活。”
据悉,若选择手术,医生将面临骨折脱位、椎动脉损伤、严重脑脊液漏等多种不确定性,而且手术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并无先例可参考。每一个潜在的风险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面对这一超高难度的手术,如何才能顺利完成?
患者颈部遭受机械臂重击,颈椎瞬间遭受致命性损伤,导致高位截瘫和心跳骤停。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,颈椎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大跨度脱位,严重程度如同“身首异处”,已造成脊髓严重挫伤和关键神经血管结构的撕裂。
更糟糕的是,骨折脱位区域形成了巨大的血肿,双侧椎动脉因损伤而闭塞,患者的血压频繁骤降至约50mmHg的极低水平,不得不依赖大量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循环。患者随时可能因灾难性大出血导致休克,或因椎动脉损伤引发致命性脑梗死。
面对这一生死攸关的挑战,由袁文、陈华江、王新伟三位“上海市仁心医师”奖得主领衔的骨科核心团队,立即联合急诊、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文放教授以及麻醉科主任袁红斌教授,组成了多学科专家组。
陈华江指出:“如果不进行手术,患者的结局无疑是明确的。”他认为,脊髓损伤将逐渐向上蔓延,最终可能累及呼吸和心血管中枢,导致患者死亡。
然而,专家组讨论认为,积极治疗意味着手术难度将如同登天。
CT三维重建揭示颈椎断裂位置情况极为复杂
首先,患者的椎动脉已遭受损伤并闭塞,术中再次大量出血的风险极高。
人体有两条椎动脉,分别位于颈部左右两侧。CT造影检查显示,患者的右侧椎动脉已断裂,幸运的是,断裂处恰好被骨折软组织移位和血凝块所堵塞,导致椎动脉闭塞。而左侧椎动脉则受到牵拉,如同被拉长的细管,勉强维持着血液供应。
“椎动脉压力很高,一旦术中血凝块脱落或松动,几秒钟内出血量可能达到1000至2000毫升,人可能很快就会失去生命。”陈华江表示。
其次,目前并无现成的手术方案可供参考。
陈华江介绍,患者颈椎的前后骨骼和软组织均断裂,面对如此严重的颈椎骨折脱位,单纯的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固定力量不足,需要采用颈椎后路手术,或前路联合后路手术进行复位固定。
然而,患者受伤部位在颈后部,颈后部皮肤有大面积破损,后路手术感染风险极高。此外,离断的颈椎之间有大量血凝块和脑脊液,一旦细菌感染,可能导致致命的颅内感染。
更为棘手的是,患者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。
“他的伤势过于严重,连进行完善检查都存在极大的生命安全风险,稍一移动身体,他的血压就会下降至50以下,基本生命体征难以维持稳定。”
这也意味着,若要进行手术,术前陈华江和团队无法全面了解受伤部位的情况,面对如此严重的损伤,手术台上只能“边走边看”。
中国医生,勇闯“不可能”
“无论如何,只要有一线生机,我们都愿意尝试,不能让孩子失去父亲。”患者家属在术前提出的请求,使得多学科团队最终决定放手一搏。
团队对患者伤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估,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风险,如难以控制的大出血、循环崩溃、脑灌注不足等,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和精细的手术路线图。
陈华江和王新伟教授携手麻醉科专家团队,共同完成了一场高难度的手术
在手术过程中,陈华江教授、王新伟教授与麻醉科的王成才教授、傅海龙教授以及羊海琴护士长带领的麻醉护理精英们,紧密配合,仿佛在刀尖上跳舞。
在密切关注患者脆弱的生命体征的同时,专家们凭借精湛的解剖技巧和显微操作能力,小心翼翼地移除了大块血肿,并克服了严重的粘连和畸形,最终精确地复位了完全错位、离断的颈椎结构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“卫星钢板”固定技术,在常规固定方法的基础上,巧妙地增加了辅助钢板,为重建的颈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稳定性。这种技术在处理此类极端病例中尚属首次应用。
团队采用创新性的“卫星钢板”固定方法,为颈椎重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稳定性。
陈华江指出,尽管手术的整体计划明确,但在实际操作中,诸如螺钉固定的位置、椎体固定的可靠性等问题并无现成的案例可供借鉴,全靠过往经验积累下的即时判断来处理。
另外,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执行复杂的复位操作,看似仅仅是移动骨骼,但实际上周围的血管和神经也会受到牵拉。这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又需细心,既要防止二次伤害,又要追求手术的成功率。陈华江强调:“如果复位尝试一两次不成功,反复尝试可能会导致血管受损破裂,随后出血将迅速掩盖手术视野。”
幸运的是,在医生们精确的操作下,所有预想的意外都没有发生。
手术持续了大约3个小时,最终顺利完成。
术后,患者的恢复情况令人振奋。
患者意识迅速恢复清醒,一度濒临危险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,并成功摘除了气管插管。
更重要的是,患者已能在家人的帮助下坐起,这标志着神经功能出现了积极的迹象。目前,患者已进入系统的康复阶段,为功能恢复带来了希望。
术前与术后影像对比显示,手术成效显著。陈华江教授表示:“展望未来,我们计划持续探索颈椎外科领域的未知领域,不断突破技术难关,为那些濒临生死边缘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。”
医术高超,仁心仁术!